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屏幕上的`
前端:用户看到的门面
咱们先聊聊前端。说白了,这就是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。早些年做前端可简单了——HTML写结构,CSS加样式,JavaScript搞点动态效果,齐活。但现在?好家伙,光框架就让人眼花缭乱。Vue、React、Angular三足鼎立,每个都说自己最牛。
我有个血泪教训:刚学React时,非要追求最新特性。结果项目做到一半,发现某个关键库不兼容新版。那感觉就像装修房子时发现水管接反了,得砸墙重来。所以现在我都跟新人说,新技术可以追,但生产环境还是求稳。
表单验证这种基础功能最能看出水平。有次我偷懒用了现成组件,结果用户反馈说注册时能输入emoji当密码!你看,魔鬼都在细节里。
后端:看不见的发动机
如果说前端是门面,后端就是承重墙。这里我踩过的坑简直能写本书。最早用PHP,后来转Node.js,现在觉得Python真香。不过语言不重要,架构才是关键。
数据库设计这事儿特别有意思。有次我设计用户表时,把生日字段设成VARCHAR(别笑!)。等要做年龄统计时,差点没哭出来。现在我都养成条件反射了:设计表结构前先抽根烟想想五年后的需求。
API接口就像餐厅传菜口。设计不好就会变成——前端:"我要用户数据",后端:"给,连用户姥姥的购物记录都捎上了"。RESTful规范?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上次评审代码,看见有人用GET方法删数据,我血压直接飙到180。
部署上线:临门一脚
本地跑得溜溜的,一上线就崩。这剧情我至少经历过十次。现在我的部署清单里永远留着三项:检查环境变量、测试数据库连接、备好回滚方案。
服务器配置是个玄学。有次项目死活报504超时,查了三天发现是Nginx的client_max_body_size设小了。这种问题就像找钥匙,明明就在眼皮底下,可就是看不见。
HTTPS证书现在已经是标配了。还记得第一次弄证书时,我把openssl命令输错了个参数,结果证书有效期变成200年。客户高兴坏了,说这服务买得值...
持续迭代:永远在修修补补
上线只是开始。有次半夜被警报吵醒,发现网站被刷爆了。原来我们有个API没做限流,被爬虫当自助餐厅了。现在我的代码里到处都是防御性编程,就像给房子每个角落都装上监控摄像头。
用户反馈比测试用例管用多了。曾经有用户抱怨页面加载慢,查了半天发现是某张产品图分辨率比显示器还大。这种问题测试环境根本发现不了,因为用的都是压缩过的图片。
技术债这东西,借的时候爽快,还的时候要命。上周我还在改三年前写的垃圾代码,边改边骂——然后发现骂的是当年自己写的。
写在最后
干了这么多年网站开发,最大的感悟就是:没有完美方案,只有合适选择。前几天看到个新手在论坛问"学哪个框架最好",底下吵了三百楼。要我说啊,与其纠结工具,不如先写个TODO应用试试水。
这行最迷人的地方在于,你今天解决的问题,明天可能就有更优雅的解法。就像我书架上那本《前端最佳实践》,2015年版现在拿来垫显示器刚刚好。
(对了,如果你也在学网站开发,记住两件事:别碰IE兼容,还有——记得备份数据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