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时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屏幕上的`
新手村的迷惑与顿悟
刚开始学前端那会儿,我犯过所有菜鸟都会犯的错。比如把CSS选择器写成`class="box" .content`这种诡异格式,还死活找不到样式不生效的原因。最绝的是有次调试响应式布局,折腾三小时才发现忘记写``——这种低级错误现在说出来都觉得脸红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代前端开发确实比十年前友好多了。当年要搞个圆角边框都得用图片拼接,现在只要`border-radius: 8px`就能搞定。有次帮朋友改老项目,看到那些用表格布局的祖传代码,简直像考古发现了恐龙化石。
后端开发的"暗黑料理"
转到后端开发时,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"面向bug编程"。记得第一次写用户注册接口,测试时疯狂点击提交按钮,结果数据库里冒出二十多个重复账号——原来忘了加唯一索引。这种事故后来被我们戏称为"僵尸用户大爆发"。
数据库优化也是个深坑。有次查询突然变慢,查了半天发现是联表查询时漏了索引。导师当时说了句特别精辟的话:"索引就像图书馆的目录,没目录的书架就是一堆废纸。"这话我记到现在,每次建表都条件反射般先想索引策略。
全栈开发的酸甜苦辣
真正做全栈项目时,前后端联调绝对是渡劫现场。经常出现前端说接口返回不对,后端咬定参数传错了,最后发现是文档没及时更新。有个项目我们甚至发明了"接口漂流瓶"——把测试数据写在共享文档里,谁改了就@所有人,虽然土但管用。
部署环节更是惊心动魄。第一次上线时手抖把测试环境配置传到生产服务器,导致首页直接报500错误。那十分钟的紧急回滚,比我大学期末考试还紧张。现在学乖了,每次部署前都要念叨三遍"备份备份再备份"。
那些年踩过的性能坑
性能优化这事吧,有时候特别反直觉。有次为了提升加载速度,我把所有JS文件合并成一个,结果反而更慢了。后来才明白浏览器并行加载的机制——这就好比把十箱货物分十辆车运,比用一辆卡车来回跑十趟快得多。
缓存策略也是个玄学。给静态资源设置一年缓存后得意洋洋,结果改样式时用户死活看不到更新。最后只能祭出"文件名加哈希值"的大招,这教训让我明白:缓存是把双刃剑,用好了提速,用错了要命。
写给新人的避坑指南
现在带新人时,我总会强调三件事:第一,Chrome开发者工具是你的最佳搭档;第二,Git提交信息要写人话;第三,遇到问题先自己查半小时再问人。有个实习生曾问我:"为什么我百度的问题你都直接报答案?"我笑着打开浏览器——收藏夹里整整齐齐排列着二十多个技术社区书签。
最近在做一个电商项目时突然想通:网站开发就像搭乐高。前期可能被零件扎到手,但当你看着用户在你搭建的页面上流畅操作时,那种成就感,啧啧,比打游戏通关还爽。
(写完这篇文章检查时,发现有个`
`标签忘记闭合——看吧,老司机也会翻车呢。)